xiaoshu06 发表于 2024-9-26 12:01:19

苏锡常镇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9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有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
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的文化,如果我们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若失掉艺术特性,于文化表现和观瞻方面令人痛心,代表着文化衰落。四十年来,上海等通商大埠模仿欧美次等商业城市,多为租界外国人建设,中国市民只是附和而已。此类建筑无中国复兴精神迹象。今后虽仍需采用西洋方法建设,但应是自觉的,由专业建筑师指导。在科学结构上有艺术表现,为中国精神复兴而努力。这种创造的火炬已曾在抗战前燃起,所谓“宫殿式”新建筑就是一例。但以最清醒建筑理论来看,其不合近代科学及艺术理想。它的产生是由于欣赏中国建筑的外貌。在形式上它模仿清代宫衙,在结构及平面上它又仿西洋古典派的普通组织。细项上东西凑合且多属过去时代,不适应中国经济情形也不能普遍。这些尝试如同堆砌文字,抄袭章句,整篇结构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驯的文章,但这种努力是中国精神的抬头,实有无穷意义。
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措施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许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作、游憩,以及烹饪、缝纫、室内的书画陈设,宣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现的总表现曾是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不必削足适履,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
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因为一切有传统的精神,欧美街心伟大石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腊而罗马而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血统,魄力极为雄厚,造诣极高,不是我们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项背的。
艺术研究可以培养美感,世界各国在最新法结构原则下造成所谓“国际式”建筑,但每个国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现。英、美、苏、法、荷、比、北欧或日本都曾造成他们本国特殊作风,适宜于他们个别的环境及意趣。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新中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不但可能产生,且当有惊人的成绩。
(摘编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材料二:
北京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以南北向轴线统领的营城制度。之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金中都的中轴线营建持续演进。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成型、丰富于明清,发展、传承于近现代,成为逾7个世纪城市历史遗存不断累积叠压的结果。近现代以来,中轴线虽然已经不再为封建皇权服务,但它仍是北京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
提到中轴线的研究与保护,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是梁思成。1951年,梁思成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一文中盛赞“北京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轴线……”。北京中轴线概念被明确提出。
北京中轴线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精妙的城市设计思想,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以中为尊的礼制思想塑造了空间秩序,中轴线通过严谨的空间布局,突出了帝王的至高地位,创造了宏大的轴线建筑群,使老城依托中轴线对称布局,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因地制宜的选址布局丰富了城市景观,元代中轴线顺应游牧民族习惯,借助天然水系确定城市布局,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严整规范的中轴线与自然灵动的水系相互映衬的独特景观。贯穿始终的城市建设主线传承了文化精髓,中轴思想在近现代持续影响着城市设计,如天安门广场的改造,以及永定门和天桥的复建等,中轴线不断发展,形成了更为壮丽的城市整体景观。
(摘编自公众号“北京中轴线”)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艺术创造虽会受外来思想影响,但仍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和唐宋的寺塔。
B.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建设中国建筑时,专业建筑师应当自觉担责,为中国精神复兴而努力。
C.“宫殿式”新建筑虽不合近代科学及艺术理想,但也代表着中国精神的抬头,有很要的意义。
D.传统习惯和趣味造就了中国建筑,如今应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不变的基础上适当借鉴欧美建筑。
2.下列对中国建筑发展及北京中轴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美建筑大多是西方血统的延续,这是中国建筑在采用西洋方法建设时,仍要展现本国精神的主要原因。
B.梁思成提出了中轴线的概念,对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研究有突出贡献,这体现了他矢志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
C.中轴线虽已不具备为封建皇权服务的功能,但对现当代城市的规划仍有持续影响,使城市整体景观更为壮丽。
D.梁思成认为中国城市在建筑艺术上不能盲目西化,这与北京中轴线设计和建造的核心价值是一致的。
3,下列各项所述措施,不符合材料中主张的中国建筑发展措施的一项是(3分)
A.广州新建筑在采用现代科技的同时,注重融入岭南建筑文化特色,由专业团队精心设计。
B.青岛在打造新的海滨旅游区时,结合海洋特色与本土文化,由国外专业团队进行创新设计。
C.丽江古城周边新开发的景点,还原丽江古城传统建筑样式,再现古典建筑魅力,促进旅游发展。
D.洛阳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采用传统榫卯工艺,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灯光夜景设计。
4.材料一多处运用比喻论证,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效果。(4分)
5.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的设计与发展,体现了梁思成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哪些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金川上看梨花
阿来
(1)去看梨花。
(2)去大金川上看梨花。
(3)路远,四百公里。午饭后一算,出成都西北行已两百多公里。海拔不断升高,春花烂漫的成都平原已在身后,不多久,雪山就耸立在面前了。
(4)那条盘旋而上翻越雪山的公路已经废弃十多年了。我们从隧道里穿山而过,离开岷江水系,进入了大渡河上游支流的梭磨河。①道路转向,折向东南,沿河下行。河岸两边是陡峭的峡壁。向阳的峡壁是草坡,是密闭的栎树林。背阴的峡壁上满坡的杉树、松树与桦树。阳光是一个美术大师,利用峡谷的岩壁、森林、河流和纵横交织的山棱线勾勒出明亮与阴影的复杂分界。也许是怕这样的画面会过于单调,风与云彩都会来帮忙。风摇晃那些树,其实就是摇晃那些光,使之动荡,使之流淌。一朵两朵的云飘来,遮住一些光,失去光照的部分便显得沉郁,未被遮没的部分便在阳光照耀下更加高亢更加明亮。似乎可以在这光影摇荡间听到声音。阴影部分是一支木管乐队,低回,沉郁,却也充满细节。春天了,林下的苔藓已一片潮润,正在返青,树木正展开根须,从解冻的土地中拼命吮吸水分,向上输送,到每一个细枝末节。森林虽未呈现绿色,却也能让人感到一派生机。而那些被阳光透耀的部分简直就是高亢明亮的铜管乐队在尽情歌唱。
(5)就这样沉湎于脑海中的乐音时,车子从一面悬崖下的弯道上冲出去,河流猝然变宽变缓。大渡河是地图上的名字,在当地人口中,此河的这一段唤作金川。考究起来,河的得名与过去沿河盛产黄金有关。几百年前,土司统治的时代,这里的藏语名字是曲浸,意思就是大河。到清末,改土归流,寓兵于民,叫过绥靖屯。民国间设县,叫作靖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金川县。②这一县地名的演变,也可窥见治乱的兴替,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变迁。
(6)金川一县,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便广植梨树。这里的梨花不是一处两处,而是在在处处。除了成规模的梨园,村前屋后,地失渠边,甚至那些荒废的老屋基上,都是满树梨花。
(7)雪山还在远处的蓝空下面,我们已经身陷于盛开的鲜花阵中了。梨树都很高大,树干粗粝、苍老,分枝道劲、生机勃勃,每一个枝头,都满是一簇簇繁密的花朵。此时,它们被阳光照耀着,格外地明亮耀眼,同时,也散发着格外浓烈的香气。香气那么浓烈,让人觉得有一层雾气萦绕在身边。又似乎是梨花的白光从密集的花团中飘逸而出,形成了隐约的光雾--花团上的白实在是太浓重了,现在,阳光来帮忙,让它们逸出一些,飘荡在空中,形成了迷离的香雾。五个花瓣捧出了丝丝青碧的花蕊。每一枝蕊的顶端都是一团花粉。花刚开时,花粉是红色的,两天三天后,就渐渐变成了沉着的黑色。它们在等蜂来,把它们带到另外的一朵花上,落在每一朵花羞怯地低着身子的花房上。于是,奇妙的遇合发生。从此,我们可以期待秋天的果实。当然,传播花粉更有效的是风。风把花粉从这一群花带到那一群花,从这几树带到另外的那几树。风不大,那些高大的树皮粗粝苍老的树干纹丝不动,虬曲黝黑的树枝却开始摇晃,枝头的花团在这花粉雾中快乐地震颤。那是生命之美。
(8)③我在这里阅读自然之书,几乎忘记了身在何处。
(9)当地政府有一个强烈的意图,就是把种植农业往观光方向转化。我们这一行,就是受邀来看梨花,写梨花的。可怎么写这些开放在雄荒大野的梨花,的确是个问题。这几天,老听人在耳边念岑参的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心里却不满足,那到底是写雪,只是用梨花作比附的。古诗词中写梨花的诗句,都是写那小山小水小园中的,到底显得过于纤巧,与我们眼见的金川梨花并不相宜:
(10)“梨花雪压枝。莺啭柳如丝。”(温庭筠)
(11)“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李白)
(12)再有些感怀伤时,一腔春愁,更与眼前这轰轰烈烈的花开盛景不能相配:
(13)“梨花有思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白居易)
(14)梨树都是梨树,但有不同姿态;梨花都是梨花,却开出不同格调。何况树由人植,人群更是各个不同。树生别境,这里的雄阔的雪山大川,化育了这种接近原生状态的梨树。中国文学书写草木,常常套用传统文化中那些托物寄情,感时伤春的熟稔路数,情景相近时,虽也确切,却了无新意。④所以,不看主客观的环境如何,只用主要植根于中原情境的传统审美中那些言说方式,就等于自我取消了书写的意义。
(15)如果对此种写作方式缺乏应有的警惕,那就滑入那些了无新意的套路。我看梨花,就成了“我看”梨花,而真正重要的是我看“梨花”。前一种仅仅是一种姿态。后一种,才能真正呈现出书写的对象。写物,首先得让物得以呈现,然后涉笔其他,才有可信的依托。
(16)我愿意用这样的方式去发现一片土地,去看见大金川上那些众多而普遍的梨花。
(节选自《西高地行记》,有删改)
6.关于文中描写梨花的第(7)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段文字写到了梨花的枝干、花瓣、花蕊、花粉、花香等,描绘出了梨花的生命之美。
B.作者精于描写细节,通过拟人等修辞展现金川梨花之美,表现出浓重的自然情怀。
C.作者善用色彩,和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不同颜色的牵牛花有着相同的审美趣味。
D.植物授粉的描写,赋予观察对象以动态感,以丰富的文学想象呈现自然的奇妙与美好。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句式整饬,笔法简洁,交代位置的移动和变化,引出下文峡谷景象的描写。
B.句子②是对地名演变的理解,富有议论色彩,展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思考。
C.句子③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D.句子④表达了作者对传统审关表达方式的否定,传递了作者独特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8.阿来曾说“我在音乐声中,看到了表达的可能”,他常借助音乐来丰富文学表达。本文第(4)段的写景充满音乐性,请简要分析。(4分)
9.文章标题“大金川上看梨花”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子思、孟柯,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苟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节选自苏轼《苟卿论》)
材料二: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奏。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住,得商鞅任之。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注]。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战!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
[注]中侈君:投合残暴放纵的君主。张吾之宠:扩大国君对自己的宠爱。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彼见其师历诋A天下之贤人B以自是C其愚D以为古先圣王E皆无足法者F不知G首卿H特以快一时之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怪,认为……奇怪,意动用法,与《屈原列传》中“又怪屈原以彼其材”的“怪”用法相同。
B.让,谦让,与《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让”意思不同。
C.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与《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之”用法不同。
D.值,遭逢、遇到,与《出师表》中“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的“值”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斯虽然师从荀卿,却视其如仇敌,所以事秦后不久便焚烧了儒家经典,完全改变了古代先贤先王的法令制度。
B.苏轼认为夏商的桀纣两君虽然残暴,但对于上古贤明君主的法度、礼乐、刑政等还是有所保存而不敢全部废弃。
C.苏轼通过对荀子的考查,认为苟卿图一时痛快而发高论对李斯有激发作用,故将李斯施政弊端归咎于师承影响。
D.关于李斯乱天下的行为是否与苟子有关,苏姚二人持有不同观点,但关于李斯事秦后废仁政之举的过失,二人都不否认。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
(2)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14.姚鼐不同意苏轼“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这一观点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注]
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此词作于绍定六年,在与金通好九年之后,趁蒙古灭金之际,宋出师北上谋复河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词人回忆从军经历,写出了书生从戎时壮志满怀,才华横溢的得意情态。
B.“铁马”两句化用陆游《书愤》中诗句,再现了当年奔赴战场从军杀敌的场景。
C.上阕李广与下阕烛之武两处用典对比鲜明,写得既壮怀激烈又哀婉悲愤。
D.本词与辛词风格相近,报国之志与豪放之风相辅相成,表达了词人壮怀难伸的愤慨。
16.词人“生怕客谈榆塞事",与题中“忽动从戎之兴”是否矛盾?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以“ , ”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滚滚江流。
(2)在励志演讲中,老师鼓励学生:“正如李白《将进酒》中所说的“ , ”,遇挫折时,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3)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形象和神奇的故事情节,都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使得作品引人人胜,例如唐诗中的“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言谈间本该( A )的话,再三斟酌下还是铺垫了好几句。“不知道说的有没有道理”“绝没有别的意思”“退一万步讲”等一番限定与修饰下来,交流的畅快也急转直下。
额外的限定语,事实上起到的是补充与解释的作用。“甲 ”,往往隐含着“你说的可能有道理,但我们不妨再讨论一下”的意味;“_乙_”,经常作为“接下来我要开始陈述观点了”的开场白;“丙 ”,丁 。这些“限定语”或许都没有什么实际上的语义指向,但一般都能起到缓和与留有余地的交流效果,就像是一种语言的润滑剂,让聊的天不至于生硬尴尬,让说的话不至于“掉在地上”。
如此( B ),图个啥?反复纠结的社交“套话”背后,一定有难言之隐。不少人心里直犯嘀咕:一句无心之语,会不会冒犯到身边的同事、朋友和家人?脱口而出的心里话、张口就来的口头禅,是不是暴露了自己的“粗鲁”?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怕被误解,怕惹是非,怕生嫌隙,自然也就会在铺垫和说明上多此一“句”。结果就是,交流变得索然无味,理解变得无比奢侈。难怪有人总结现在聊天的套路:打破尴尬,用“哈哈哈”;表达开心,用“哈哈哈”;不知如何回复,也用“哈哈哈”。其实,是不是真的想“哈哈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不太会让人出错”。
言谈间限定语越来越多,①目的旨在彼此能够避免误会、获得认同。②纵观现代人的社交网络,③坚强与脆弱、独立与依赖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④这些情感与思绪的交织,⑤许多人只好在言语中采取“试探”的策略,⑥为自己提前圈定了一个语言的“紧箍儿”,⑦不求“动人”,但求“不得罪人”。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人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多次使用引号,下列选项中引号的作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3分)
A.这些“限定语”或许都没有什么实际上的语义指向,但一般都能起到缓和与留有余地的交流效果。
B.让聊的天不至于生硬尴尬,让说的话不至于“掉在地上”。
C.反复纠结的社交“套话”背后,一定有难言之隐。
D.脱口而出的心里话、张口就来的口头禅,是不是暴露了自己的“粗鲁”?
20,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用‘哈哈哈’来打破尴尬、表达开心和应对不知如何回复时的窘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2.第二段的举例论证不完整,请将第一段中加着重号的三个限定语填入甲、乙、丙三处,并在丁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丁处不超过18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中国奥运军团既有如潘展乐,郑钦文等健儿创造历史突破,也有巩立姣、石智勇等老将遗憾未能蝉联冠军。
中央领导人曾在会见奥运中国体育代表团时说:“我们不以胜负论英雄,同时英雄就要敢于争先、敢于争第一。”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更多系列化、优质化资源,见如下知识星球:
参考答案

1.D
2.A
3.C
4,①将“‘宫殿式’新建筑”比作“堆砌文字,抄袭章句,整篇结构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驯的文章”,生动地说明了这种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的不足;
②将中国建筑模仿欧美比作“东施效颦”,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建筑盲目模仿欧美而失去自身特色的尴尬和有伤尊严;
③将中国建筑的发展比作“老树上发新枝”,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中国建筑应如何在传统中创新。
(每点2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
5.①中国建筑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北京中轴线建筑物的形成、演变历史以及不断丰富的城市整体景观,在依据传统的基础上,继承我国丰富的艺术遗产。
②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建筑:北京中轴线布局严谨,因地制宜,景观独特,充分考虑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精髓,形成壮丽的城市整体景观。
③建筑是文化的表现,建筑艺术要为中国精神复兴而努力:中轴线反映了以中为尊的礼制思想,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现当代对中轴线的局部改造和复建,是中国精神在建筑领域的复兴。(每点2分)
6.C
7.D
8.①化视觉为听觉(通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峡谷中光影摇荡的动态感;②把阴影部分比作木管乐队,把阳光透耀的部分比作铜管乐队,音调的起伏,达到生机和谐的美感。(每点2分)
9.①“金川”是旅游观赏的具体地点,从成都翻越雪山来到金川,是地理上、心理上逐渐接近、寻求梨花的过程;
②“看梨花”是指看到满树梨花,对自然的亲近,生命之美的赞颂;
③“大金川上看梨花”表达了作者对传统审美言说方式的反思,主张抛弃附加在“物”之上的各种人为意义和主观情感,从而真正呈现书写对象。(每点2分)
10.BDF
11.B
12.A
13.(1)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4分)
(2)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他的国君的隐情,一味地采取委屈顺从变化的手段来求得世俗喜好的人,这些人的为人尤其可怕啊!(4分)
14.①秦的变法源于商鞅,李斯在秦国所为是继商鞅法家之学而已;②李斯所为更多的是“趋时附势”,扩大国君对他的宠爱,谈不上实践某个学说;③李斯舍弃了荀子“述先王而颂言儒效”之学。
(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15.C
16.不矛盾。①“生怕客谈榆塞事”是正话反说(曲笔),词人久遭废退,无路请缨,且年事已高,故作违心之语,但内心仍未消壮志;
②两种状态有时间差,“生怕客谈榆塞事”是在宋金无战事之际,故无意复问边事;写此词时,宋金战事再起,引发词人“从戎之兴”。(每点3分)
17.(1)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3)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每空1分)
18.A:不吐不快 B:小心翼翼(每处1分)
19.B
20.语句:①;修改为:“旨在彼此能够避免误会、获得认同”或“目的是彼此能够避免误会、获得认同”;语句:⑤;修改为“使许多人只好在言语中采取‘试探’的策略”(每处2分)
21.①改句比较普通,原句使用短句,构成排比,简洁明快,句式整齐,有气势;②原句将重点落在“用‘哈哈哈’”上,突出使用“哈哈哈”缓减尴尬频率之高和对缓减尴尬的重要作用,更符合原文的逻辑。(每点2分)
22.甲:退一万步讲乙:不知道说的有没有道理丙:绝没有别的意思丁:通常成了“你千万不要误会我”的代称(甲乙丙每处1分,丁处2分
23.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过去常对李斯师从于荀卿,后来又焚烧了老师荀卿的著作感到奇怪,他完全改变了古代先圣先王的法度,对他的老师的理论主张,真可以说不过是当强盗、仇敌来看待。荀卿这个人,喜欢标新立异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子思、孟子,世人都称他们是贤人君子。只有荀卿认为:“搞乱天下的人,就是子思、孟子。”天下的人,如此众多;天下的仁人义士,也如此众多。只有荀卿说:“人性本恶。夏桀、殷纣王所做的一切,表现的就是人的本性。而尧、舜所做的一切,就是一种伪装。”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那位弟子李斯,在这方面又特别严重。现在看来,品行不好的人做一些坏事,都还是有所顾忌的,所以夏、商两朝虽然灭亡,桀、纣两君虽然残暴,但上古贤明君主的法度、礼乐、刑政,还不至于达到灭绝而不可查考的地步,这说明桀、纣还是有所保存而不敢全部废弃。而那个李斯,只有他骄矜傲慢,不顾一切,焚烧了孔子的六经,诛杀了夏、商、周三代诸侯的后代,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这种胆大妄为的做法必定是有所依仗的。李斯见他的老师(荀卿)驾尽天下的贤人,就更认准了自己那种愚蠢的念头,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学习效法。李斯不知道那是荀卿图一时痛快所发表的言论,而苟卿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话会导致如此惨烈的灾难。如果做父亲的杀人报仇,他的儿子必定会行凶打劫。荀卿阐明了王道,阐述了礼乐文明,而李斯却利用他的学说搞乱了天下,可见荀卿的高谈怪论对李斯还是起了激发作用的。
材料二: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在秦国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但是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满足。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为常,不知其弊了。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国君对自己的宠爱。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经》《尚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趋于现实的主子罢了。假若他经历的正好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趋于现实的主子罢了。况且人做善事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没听说过做坏事也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荀子称颂先王并且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太平社会的关键。但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罪行推及荀卿,不也是差得太远了吗?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他的国君的隐情,一味地采取委屈顺从变化的手段来求得世俗喜好的人,这些人的为人尤其可怕啊!尤其可怕啊!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锡常镇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9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