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heng 发表于 2024-9-23 14:03:11

苏轼:多次遭贬却始终命大?原来朝廷有个“捞哥王”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家喻户晓。其中开篇写道“......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里提到的子由,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
据不完全统计,苏轼以子由为题的诗词就超过100首,如《示子由》、《别子由》等。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们兄弟情深似海。
https://q8.itc.cn/images01/20240901/09cc20f75df647568f8a37e5725fd16e.jpeg
没错,苏轼一生的命运与弟弟苏辙紧密相连。
苏轼仕途坎坷,不是被贬谪,就是在被贬的路上。这跟他性格率直、“满肚子的不合时宜”有关。
而这样的苏轼,却能一生在官场上混到终结,无论贬到何处,他却能过得洒脱。
这是他乐观豁达的心态所起的作用吗?不能否定,但又不完全肯定。
苏轼在北宋那时的社会状态下,多次被贬官最终能活下来,还能一直在官场上混,除了他自身乐观的因素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有一个善于“捞哥哥”的弟弟。
https://q0.itc.cn/images01/20240901/84e4e8acfdd74cec9bb91d02aa4b1096.jpeg
苏轼的弟弟名叫苏辙。“轼”是指古代车前的横木,“辙”是指车轮在地面留下的痕迹。先有“轼”后有“辙”,两者互为作用。
其父亲苏洵为兄弟俩取名字也有其用意的,哥为“轼”弟为“辙”,他希望兄弟俩能互相照顾。因此还在他们小时候,苏洵就曾郑重其事地叮咛过兄弟俩互相守护这件事。
https://q8.itc.cn/images01/20240901/02fa3f07e3884ef4825209a98c15510d.jpeg
公元1057年,苏轼和苏辙兄弟俩一同参加科举考试,考完后同朝为官。在官场上,苏轼锋芒显露,树立了政敌,屡次遭到贬谪。
而苏辙原本官瘾不大,后来步步高升,竟然爬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之位,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捞哥哥”。
https://q0.itc.cn/images01/20240901/da3dd7ea50034a09bceadb38ce6f2df6.jpeg
话说苏轼兄弟俩中举为官不久,适逢王安石变法改革,而苏轼则反对变法,他上疏宋神宗谈论变法的弊病,触怒了皇帝,他觉得无法在朝廷立身,便自请离京。
后来他去湖州上任时,按当时的程序写了《湖州谢上表》。以李定为首的新党,鸡蛋里挑骨头,拿苏轼诗文中的某些字词做文章,诬告他 “愚弄朝廷、包藏祸心”,引发了“乌台诗案”。
https://q6.itc.cn/images01/20240901/6addb11d93ee4436a9399b8263744f19.jpeg
在这场案子中,苏轼觉得生死未卜,于是跟每天来送饭的儿子苏迈约定,每日只送蔬菜和肉类,假如得知被判死刑的消息就改送鱼。
有一天,苏迈有事,让远亲代劳送饭,远亲送了一条鱼过来。苏轼接到饭菜,脸色煞白,以为死期到了,马上给弟弟写了两首诀别诗。
苏辙收到诀别信后,嚎啕大哭,接着写了一篇名为《为兄轼下狱上书》的奏折,表示自己愿意让出官位为哥哥赎罪。
https://q5.itc.cn/images01/20240901/73b010a066244ecdbfd0c92309b1b2a0.jpeg
苏辙不惜拿官位救哥哥的事轰动了朝野,许多仁人志士为他求情,包括政敌王安石也忍不住上奏皇上“安有圣世而杀士才乎?”连曹太皇太后都对皇帝说,苏轼是宰相之才,杀不得。
苏轼命大,最终免于死罪,被贬谪到黄州。他的弟弟苏辙也因此受牵连,被流放到筠州,规定五年之内不得升迁。
https://q0.itc.cn/images01/20240901/8b74bd0d9adb45d58e8ece094f3bb4c5.jpeg
后来,苏辙在官场上小心谨慎,认真研究古代官员的升迁史,试图吸取他们升迁的经验。
他迫切想要升官,因为他了解哥哥的性格,这次自己用官职替哥哥保住了性命,他下次万一再犯拿什么来捞他呢?因此他觉得自己当了大官,才可以护着哥哥,让自己和哥哥回到京都。
通过努力,苏辙的官位不断提升,从县令到户部侍郎,最后已经做到朝廷二把手的位置宰相了。
https://q1.itc.cn/images01/20240901/55c35ce0695246f9bff3e10e1594dc51.jpeg
苏辙不断升官的这段时间里,苏轼也不断遭排挤,遭贬谪。苏辙则不断地替哥哥求情。
在苏辙的庇佑下,苏轼无论被贬到哪里,却没有性命安全之忧虑,他所贬之地的绅官,都能给予苏轼关照,不管在哪里,苏轼都可以好好活着。
苏轼因为有弟弟在上头罩着,他被贬到不同的地方,如黄州、惠州、儋州等地,干脆把那里当做游山玩水的好去处,并把真情实感写进诗词中,留给世人品味。
https://q2.itc.cn/images01/20240901/6c619788838049edbf196c9cc8e1ea93.jpeg
相对来说,弟弟苏辙就没他那么幸运了。
他一样拥有经世的文才,却要为捞哥哥而拼杀于官场上,也就没能花太多的精力致力于创作。因此同样有才华的苏辙,在文坛的成就,就不如哥哥了,名气也被哥哥遮盖着,人们提到苏辙,总会脱口而出:“苏轼弟弟”。
苏辙跟哥哥感情深厚,为了哥哥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公元1101年,苏轼在常州去世,苏辙悲痛万分,为哥哥写了《追和轼归去来词》,还亲手为哥哥写了《东坡先生墓志铭》。
这件事过后,他定居在颍川,不再谈时政之事了。
https://q4.itc.cn/images01/20240901/591fddce86cf467bb59228cf6d3da570.jpeg
结语
现在的人大多知道,苏轼不论在官场上如何糟糕,却能乐观旷达,却不知道,他之所以能在狂风暴雨中坚强活着,且活得那么精彩,这不仅仅与他乐观的性格有关,更与他有一个一直在守护着他的弟弟苏辙有关。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轼:多次遭贬却始终命大?原来朝廷有个“捞哥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