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gdejin 发表于 2024-9-23 04:35:11

苏轼见到友人的漂亮妻子羡慕不已,还因她写下妙词,感动世人

在我国古代众多文豪中,最著名的当属唐宋八大家了。而唐宋八大家中,
苏氏父子三人独占鳌头
。比起苏洵和苏辙,苏轼更为人所熟知。
但大家所不知道的是,
这位高人雅士也会羡慕友人娶过门的漂亮妻子
,甚至还为她做了一首妙诗,感动了世人近千年。
https://q0.itc.cn/q_70/images01/20240831/7c650f82bf0e4d26ae01bd0bd0f55daa.jpeg
命途多舛
说起苏轼,人们在佩服他惊才绝艳才华的同时,
也会感叹他的命途多舛
,不是被流放,就是在被流放的路上。一代文豪究竟为何在朝中如此受排挤呢?
一切还要从乌台诗案说起……
苏轼入仕后的几年,
朝中上下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王安石大力推崇新政,宋神宗也对这次变法很是支持。
可苏轼作为旧党,并不支持这些新政,为此他还作诗表明自己不会与新政的官员们为伍。正因如此,
苏轼在朝中备受打压
,他感觉自己在朝中没有立足之地,于是便自请外调。
https://q6.itc.cn/q_70/images01/20240831/9f7cee8fb5784e5b919e98104e19ea57.jpeg
在宋神宗的干预下,苏轼先后分别前往杭州、密州、徐州和湖州做知州。在外任职时,
苏轼看到了新政执行过程中的弊端
,便作诗对这些弊端进行讽刺。
苏轼也并不矢口否认自己的意图
,他游杭州附近村庄所作的《山村五绝》里“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
讽刺青苗法
的;“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为
讽刺盐法

如此“大逆不道”的言论,使得苏轼立即遭到了朝中新党官员的弹劾,宋神宗对苏轼的所作所为也大为恼火,
下令御史台将苏轼押解归京

https://q5.itc.cn/q_70/images01/20240831/a436a7ba19a7461ba0be157801a26286.jpeg
知道这个消息后,苏辙快马加鞭赶往湖州,
苏轼得知后也立即告假
。可最终还是被负责押解的官员,用极其强硬的手段抓了回去。
该案件整整审判了四个月之久,各方势力也是各执一词,相争不下。御史台的官员列举了四十余篇苏轼无礼于朝廷的诗作,
还牵连出与苏轼交好的文人墨客、朝廷官员
,共计三十九人。他们认为苏轼有碍于江山社稷,应该斩首。
对于御史台的判决,大理寺却不以为然,
认为苏轼罪不至死
。大理寺管院通过检法程序,判定苏轼所犯的罪应该得到“徒二年”的惩罚,巧的是当时朝廷正好在颁布赦令。所以,
苏轼应该被赦免。
https://q5.itc.cn/q_70/images01/20240831/dd873e8cd7f540ceb9f5f91aa33a7eb0.jpeg
就在这两大机构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审刑院站出来表示:支持大理寺的判决。审刑院是对判决进行复核的机构,在支持大理寺判决的同时,
审刑院还进一步强调了赦令的有效性

最终,在多方势力的拉锯下,苏轼被贬谪到了黄州。与苏轼交好的亲友也受到了牵连,
比如王巩就被贬到了比黄州更要偏远的宾州

昔日好友就此天各一方,苏轼清楚是自己的原因才连累王巩也遭到贬斥,
心中很是过意不去
,也不好意思主动联系王巩,
倒是王巩常常写信给苏轼
。当然,信中绝口不提朝政之事,只谈论养生之道。
https://q2.itc.cn/q_70/images01/20240831/e9c85f10f5aa4fe19f61c6bd0e8f5c9b.jpeg
苏轼心中百感交集,认为是好友在苦中作乐,信中所展现的豁达也只是为了安慰自己。其实苏轼还真想多了,
王巩的日子过得确实如他信中所写:自在得很。
万里归来颜愈少
五年后,王巩得到皇上的赦免,二人终于得以相见。苏轼本以为会见到形容消瘦、无比颓废的王巩,哪曾想,自己的这位昔日好友状态好的很,
面若冠玉、满面红光。
这完全不是遭到贬谪的样子,倒像是外出度假归来。
苏轼这才完全放心,原来王巩没有骗自己,
他的日子过得确实悠然自得
,原本对好友的愧疚之情也消逝了不少。
https://q9.itc.cn/q_70/images01/20240831/64f6f4247be04680b45f9447fc37c1e7.jpeg
可在欣慰之余,苏轼也不禁感到好奇,
王巩在宾州这种贫瘠的偏远之地是如何保持这种状态的呢

听闻好友的疑问,王巩但笑不语,只和苏轼一起举杯饮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王巩喊出一女子出来
,为他二人弹琴助兴。
曲毕,
这位女子顺势坐在了王巩身边
,苏轼这才仔细端详该女子。只见她长相柔婉,举止端庄,举手投足间很是落落大方。
https://q1.itc.cn/q_70/images01/20240831/9f5bedfe77d34751909466629be39ea6.jpeg
“这是我的妻子,名字唤作柔奴。这些年,
多亏有她陪在我身边
,我才能保持如此好的状态!”
原来,当年王巩被贬,家中的侍妾们都因害怕被连累,早就作鸟兽散了,
只有这位名唤柔奴的侍妾不离不弃
,跟着王巩去了宾州。柔奴人如其名,性子柔婉,又不失豁达。
在王巩失意之时,
柔奴总是能给予安慰
,还为王巩弹琴、跳舞助兴,王巩在宾州的生活才不至于那么凄苦潦倒。
https://q2.itc.cn/q_70/images01/20240831/261561c189e248beab5fe06a2570e3b4.jpeg
苏轼也很感激柔奴能够始终陪伴着自己的朋友,
他转过头感慨地问:“在岭南的日子不太好过吧?”
原以为柔奴会像其他女子一样,借此机会诉说一番在宾州的辛苦,哪知柔奴只微微一笑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听到柔奴的这番回答后,内心更是敬佩不已。
这等心胸男子都少见
,更何况是女子。
于是,苏轼便有感而发,即兴赋诗一首,
还将柔奴的这句话也放在其中
。这首诗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https://q2.itc.cn/q_70/images01/20240831/5ec7598643854829868be4a9948e73d9.jpeg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自古同甘易共苦难,柔奴能有此心胸,
在古代也算是女中豪杰了
。封建社会对女子有诸多束缚,柔奴能毅然追随王巩,放到今天也是一件值得称颂的事情。
事实上,
这位唤作柔奴的女子也并非一位简单的人物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柔奴原姓宇文,父亲是太医,
原先也是一位家境殷实的闺阁之女
。然而宦海沉浮,她的父亲受到官场倾轧锒铛入狱,母亲也因为思念成疾,不久于人世。
https://q1.itc.cn/q_70/images01/20240831/6d2a5d21c70a41bbadd59eb6b49ead4d.jpeg
父亲的亲戚因为害怕被牵连,都不愿意抚养柔奴,
便将还是孩童的柔奴卖到了青楼中。
身在青楼的柔奴并没有自甘堕落
,老鸨看她出落得愈发亭亭玉立,就有心培养她。柔奴虽流落风尘,却不甘就此,学的很是认真,渐渐地也名声在外。
可柔奴怎能甘心?她自己也知道,
不管再怎么有才华
,终究是贱籍,她必须要拜托这个身份!因此,在多番周旋之下,柔奴联系上了父亲昔日的好友——陈太医。
陈太医帮助柔奴脱离了贱籍
,并细心教授她医术。柔奴蕙质兰心,很快便在当地成为了有名的女郎中。这才有机会在一次出诊中,
结识了风度翩翩的王巩

https://q7.itc.cn/q_70/images01/20240831/58a835ca840e42798ee4595ee50a94ce.jpeg
柔奴对王巩一见钟情,为了能伴其左右,
不惜成为王巩家中的歌女
,直到王巩被贬也不离不弃,成就了后来的佳话。
结语
前途渺茫之时,身边能有人相伴,无论是以何种身份,
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有人将这样的事用他擅长的方式记录下来,是后人的幸运,
也是中国式的浪漫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轼见到友人的漂亮妻子羡慕不已,还因她写下妙词,感动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