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hdd 发表于 2024-9-22 10:11:13

苏东坡小时候问母亲一句话,母亲回答12个字,成就苏东坡一生

苏东坡第一次遭遇人生困境,或许是他母亲的离世。
https://q9.itc.cn/q_70/images01/20240913/32d0e425a1c44af9ae86c2c3e6c53d15.jpeg
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苏洵带着儿子苏轼、苏辙从川蜀进京应试。
那一年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副考官是“宋诗鼻祖”梅尧臣。
两人拿着一份卷子,赞叹不已。
可是,因为欧阳修的学生曾巩同样参加了考试。
欧阳修寻思:如此优秀的文章,定然是自己学生所作。
为了避嫌,他就将这张试卷判为第二名。
等到成绩公布才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四川来的瓜娃子苏轼。
在文章中,苏轼使用了一个帝尧的典故,欧阳修不知道出处。
等到苏轼前来拜谒,欧阳修提出疑问。
没想到,年轻的苏轼一挥手:何必知道出处!
——潜台词就是:是我编的。
https://q0.itc.cn/q_70/images01/20240913/b07f6926f7584ab3951e6c7be06469df.jpeg
欧阳修听后,被眼前这位小青年的才气豪情折服,于是就说出一句:
“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有了欧阳修的赞许,苏轼文名大盛。
正待他准备大放光彩之时,噩耗传来。
母亲程夫人病故。
苏轼、苏辙兄弟返乡守孝。
没有书上记载苏轼返乡时的心境,但想必会是:母亲离去,天塌地陷。
https://q4.itc.cn/q_70/images01/20240913/8f0c0fa056ec4dc8bb1ce8711a428e1e.jpeg
9年后,老父亲苏洵去世,司马光前来苏府吊唁。
二苏兄弟拉住司马光,希望他能为自己母亲写墓志铭。
古板的司马光断然拒绝。
但是,听完苏轼讲出的母亲的故事,司马光最终答应下来。
后来,司马光在《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中写道:
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底于光大。
苏轼的母亲究竟做了什么?为何能得到如此高的赞誉?
https://q5.itc.cn/q_70/images01/20240913/72d27bab0b664e73a010b26cdf8920b7.jpeg
看完她的故事,或许,我们就会知道:
是她,成就了苏东坡。
01
苏轼的母亲,世称“程夫人”。
按照传统,出嫁后的女子,会在自己姓氏前“冠夫姓”。
“以我之姓,冠汝之名”,虽然是一种浪漫,但也容易掩映女性的光彩。
所以,苏轼的母亲叫“程夫人”,而不是“苏夫人”,这本身就是一种赞许。
她守住了自己的光彩。
根据记载,程夫人出身名门,她的父亲是大理寺丞程文应。
程夫人自幼熟读诗书,知书达理。
18岁的时候,她嫁给了同岁的苏洵。
这一段婚姻,并不是“门当户对”,因为司马光写下的是:
程氏富而苏氏极贫。
https://q6.itc.cn/q_70/images01/20240913/481966a03bf24f5b956d3ebfb5850555.jpeg
彼时,程家富足,而苏家“极贫”——是真穷。
而且,彼时的苏洵,还没有发奋图强,他更像是一个“浪荡子”。
年轻的时候,苏洵不喜欢读书,他经常拿着老爹给的钱四处游历。
等到18岁,娶了程夫人,苏洵依旧吊儿郎当,他脑海中,丝毫没有“治业养家”的概念。
直到27岁,他们的儿子苏轼出生。
这一年,苏洵参加了科举考试,毫不意外地落榜。
从此,苏洵立志苦学,这就是《三字经》上说的: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在苦读之前,苏洵曾和妻子有过一段对话:
苏洵说:媳妇儿,我要立志读书了,这要花好几年时间,这期间没法搞钱,你说生活咋办?
说得好像之前他在努力赚钱养家一样。
https://q4.itc.cn/q_70/images01/20240913/e86a0f360f2d4b80ba0f521e25343bce.jpeg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一个富家女子,嫁到贫穷的夫家,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
在结婚10年后,丈夫突然准备发愤图强,然后问:媳妇儿,生活怎么办?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妻子发出一个圆润的读音:滚!
但是,程夫人听说后,她回答说:
“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
我很早就想说这件事了,只是不想让你认为,你是为了我才去求学的。你如果有志向,只管去努力,我来想办法养家。
https://q6.itc.cn/q_70/images01/20240913/2a4a9570527f46d5a3c80d954bd7d1eb.jpeg
读到这样的话,让人忍不住心头一动:
这是什么样的女子,一句话就足以劝勉苏洵勤奋治学。
其实,程夫人从一开始就展示了自己的“不一样”。
刚结婚时,苏家人以为,这样一位富家小姐嫁过来,一定会任性使气。
但程夫人没有。
她没有抱怨,也没有任性,只是安心生活。
当时,有人劝她说:你家里那么有钱,凭借你父母对你的爱,只要你开口,不难要点钱过来,这样日子也就不会这么苦了。
https://q5.itc.cn/q_70/images01/20240913/d0ac44415f9944bba9eeb429dc440353.jpeg
结果,程夫人回答:
“然。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
是啊,如果我向自己的父母张口,一定能要来钱财,但我不想让人觉得,我的丈夫是一个向别人求取财物,来养活自己妻子的人。
“贫不以污其夫之名。”
清醒如斯。
相较而言,卓文君就成了一个笑话。
当年,因为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暗夜私奔。
因为司马相如贫寒,两人竟然在距离卓家不远的闹市开了一家酒肆。
卓文君当垆卖酒。
https://q1.itc.cn/q_70/images01/20240913/530be0ea6b174df38c035b8e8b8ab3b8.jpeg
卓文君的土豪爹听说这事,羞愤异常。
于是,他给自己女儿和司马相如送去100个佣人和各种财物。
有人认为,卓文君为爱痴狂,为爱放得下一切。
但从后面的故事来看,司马相如发达之后,就想着迎娶年轻的小妾。
这何尝不是卓文君自己酿下的苦果呢?
“恋爱脑”从来不是什么好事。
02
27岁的苏洵决定苦读,程夫人全然支持。
大家或许会觉得,这也太过隐忍。
但从苏家父子后来的成绩来看,我更愿意相信:程夫人有着独特的眼光。
当年,苏洵不肯好好读书,四处交游,就连身边人都看不下去了。
他们找到苏洵的老爹——苏序来告状。
结果,苏序只说了一句:
“吾儿当忧其不学耶?”
他还是一个需要让人担心,他不学习的人吗?
https://q8.itc.cn/q_70/images01/20240913/03831aa0a2b0431183d44b1d05dc27c1.jpeg
知子莫若父。
从这里就能看出,无论是苏老爷子,还是程夫人,他们一定看出了苏洵身上那种宏大的志向。
他们相信,苏洵这块顽石,在历经打磨之后,是会成为美玉的。
所以他们才会愿意花费时间去等。
因为他们相信。
在苏洵立志读书之后,程夫人承担起养家的责任。
她开始做生意,不出数年就让苏家成了富裕家庭。
后来,苏洵文名大盛,他依旧四处交游。
而程夫人,则担负起教育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的重任。
https://q8.itc.cn/q_70/images01/20240913/a26e570b9398489c9c00c7f8b1082816.jpeg
程夫人经常跟二苏兄弟嘱咐:
“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
你们读书,千万不要效仿同辈人,只把自己当成一个读书人。
她经常拿出一些有节气,有名节的古人来勉励儿子。
苏轼小时候,和弟弟苏辙一起读《后汉书·范滂传》。
范滂,是东汉末年一位志士,他“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但因为行事刚毅,得罪奸人,最终受到“党锢之祸”的牵连。
他的家乡官府收到逮捕范滂的榜文后,不忍心逮捕他。
范滂为了避免拖累自己的亲人,于是自己到县里投案。
https://q6.itc.cn/q_70/images01/20240913/222c2a7d555a4e5c82cf7024d88adf83.jpeg
母亲来狱中做诀别时,范滂安慰母亲,不要因为自己太过伤心。
范母回答说:人都是要死的,名誉和长寿二者很难得兼,如今你选择了名誉,有了一个好名声,我还有什么好伤心的?
读完这段故事,小苏轼对母亲说:母亲,我想做范滂那样的人,可以吗?
程夫人看着自己的儿子,只回答了12个字: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你能做范滂,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https://q7.itc.cn/q_70/images01/20240913/b222774c6cbb44faaed7c7509e17ca31.jpeg
这12个字,成就了苏东坡的一生。
很久以后,苏辙在写自己的哥哥苏东坡时,写到:
“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
苏轼成了母亲的骄傲。
03
苏轼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曾经写过一篇《记先夫人不发旧藏》:
当年,他们搬到纱縠行居住的时候,有一次,婢女在晒布时,突然脚陷到地里。
家人们挖开一看,里面是一个大瓮,大瓮里是或许以前的人埋藏的宝藏。
程夫人没有让人挖出来看,而是嘱咐将这个洞埋好,盖上厚厚的土,谁也不许挖开。
后来的苏轼、苏辙兄弟,两人做官,一生清廉。
这也离不开程夫人的教导——“富不以为其子之累”。
https://q1.itc.cn/q_70/images01/20240913/0ff46afaaa3f4c449d52a3963e105dc1.jpeg
从这里来看,在苏轼性格的养成中,他的母亲程夫人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后来的苏轼,大半生都在被贬谪,但他始终充满对生活的好奇和新鲜。
我们总会疑惑:苏东坡为何会成为这样的苏东坡?
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苏东坡的母亲身上。
古人说:厚德载物。
程夫人这一生,或许就像默默的大地,她一生都在承托:
承托自己的丈夫,承托自己的儿子。
没有一程,何来三苏!
https://q0.itc.cn/q_70/images01/20240913/a6a2fe9bf7224f1183bf16bb24789507.jpeg
在程夫人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种柔软但坚韧的力量。
这就像土壤承托大树一样,她源源不断地给大树提供养分,即便她没有站在台前,即便她不如大树耀眼,但人们依然会忍不住赞叹:
赞叹“三苏”这棵大树,也赞叹他们站立的位置和脚下的土地。
那里,是程夫人默默地承载着他们。
或许,这就是程夫人能成为“程夫人”的原因。
赞叹母亲,赞叹这种向上的力量。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东坡小时候问母亲一句话,母亲回答12个字,成就苏东坡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