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idywu 发表于 2024-9-19 20:32:04

北大荒知青往事(连载一百七十六)~青春无悔(一)

青春无悔
1968年的夏天,我十七岁,怀着豪情和斗志,决心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献给建设祖国、建设边疆的事业,把一生交给党安排。
那时我“觉悟”高、决心大,在本班同学还在思想斗争时,已与邻班几个要好的同学组建了集体户,并第一批奔赴了农村。根据学校安排,当时我们集体户被分到永吉县大绥河公社小绥河大队十四生产小队。我们这个集体户由19名同学组成,10名男同学、9名女同学,分别来自两个年级5个班级。
https://q0.itc.cn/q_70/images01/20240916/06425ed529264251b9578dffe2b3d0b7.jpeg
1968年9月12日,我们离开学校踏上下乡的征程。学校统一安排了解放卡车,以集体户为单位,分别把下乡的同学送往各个公社。到达各公社后,公社领导发表简单的欢迎词后,便由各生产队用马车把知识青年接到各自的生产队。在从学校奔赴农村的过程中,同学们没有悲伤,没有叹息,有的是豪情壮志,充满着欢乐。有的同学吹起口琴,有的同学唱着歌曲,好像是去从事一个短期的劳动。
我们要去的小绥河大队十四小队离公社不算远,公社、大队、生产队构成了各距2.5公里的等边三角形态。十四小队又名“李家油坊”,当时社员只有18户人家,四十多垧地,是人少地多的队型,劳力不够是安排知识青年到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家油坊是由我们所在的汉族队和一个朝鲜族队共同组成的一个村落,村落内还有一座朝鲜族小学。从规模和构成看,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村落,只是汉族生产队比较穷,所以显得比较破旧,比较落后。我们集体户坐落在村中央,是社员腾出来的三间旧房,东屋女同学住,西屋男同学住,中间是灶房,门前还有一个小仓房。
李家油坊地处丘陵向平原过渡地带,视野比较开阔,向南是大绥河,再远处是磨盘山,东南有小绥河水库,往西南是蒐登站大顶子山,往北则是一片无边的平坦良田。村西边,小绥河水缓缓绕村而过,村南边朝鲜族小学操场周围有一排排长成的杨树,形成独特的风景线。
刚到农村的头半年,生产队没有我们的口粮,我们吃的粮主要是在公社粮库领的高粱米,所以一百多天的时间内,顿顿是高粱米饭。没有菜田,吃菜一半靠社员接济,一半靠到公社购买。由于经济比较困难,经常是喝豆芽汤,时常发生汤喝完了,还有人把刷锅水误当汤喝的笑话。直到第二年生产队给我们分了口粮,分了菜田,户里养了猪以后,伙食才逐步好了起来。
第一年的口粮主要是谷子,做小米捞饭,捞出来后的米汤炖菜,口味比较好,营养也比较足。有了水田后,就改变了清一色吃粗粮的状况,而是大米饭、小米饭、二米饭交替调剂口味了。二十来人的集体伙食,做饭工作量很大,每天要有两个人来承担。由于每个人都不愿意独自留在家里整做饭,开始阶段,不管男生女生,一律轮流做饭。以后随着时间推移,做饭的任务主要还是落在了女同学身上,但出工的同学要给做饭的同学补误工分,以保证做饭同学在经济上有所补偿。
https://q3.itc.cn/q_70/images01/20240916/75470048b49843eaa8ec8e678853d833.jpeg
参加农村的生产劳动,这是我们下乡知识青年生活的主课。作为初学农活的年轻男劳动力,我们在农村干的农活很多,春天是刨茬子、扣茬子和扬粪,夏天是铲地、修水田和插秧,挂锄时还要托坯、打柴。秋天割地,冬天打场、刨粪和钡草。
我所在的生产队,刨茬子、扣茬子的做法是:把一根黄杨木棍前端分开叉,夹住铁锹的锹把,再用麻绳固定住,形成一个T字状,人手拿木棍,实际上是用锹刨茬子和扣茬子。其中扣茬子技术要领相对复杂些,主要要求是左右撇都要会。伸出的锹要从斜侧面砍入谷茬或根部,然后连土翻过来,再用脚踩实,并且前脚要踩在自己扣过来的茬子上,后脚还要踩在前边人扣过来的茬子上。如果操作要领掌握不好,就会把半个垄台甚至整个垄台翻过来,又累又不利于保持土中的水分。但如果掌握好要领,全身协调操作起来,不但累不着效果还好。
春天的农活中,我最喜欢扣茬子,因为扣茬子时人员比较集中,而且干起活来非常好看。每当扣茬子时,我都联想到毛泽东“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的诗句,感觉到不仅是在劳动,而是在劳动的诗画中。
扬粪比较简单,主要是用锹把事先堆好的土粪用锹均匀地撒在农田上。农活虽简单,但常常干得很累。主要原因是青年人干活争强好胜,一干活就把劳动变成了拼体力、比耐力的较劲,结果劳动效率很高,但苦了效率低的人。因为干得快的人,干完后可以歇歇气,等后边的人赶上后再干,可速度慢的人刚赶上前边的人,还没有歇着,又得跟着接新活,结果永远歇不着。
春耕对我们初干农活的人来说,最大的考验和磨练不在消耗体力的苦和累,而是起早贪黑熬时间,觉不够睡。由于抢农时,每天天还没亮就要出工,晚上直到看不见了才收工,劳动时间达到十三四个小时,睡眠不足七八个小时。早晨出工又困又冷,是最遭罪的时刻。那时候,最幸福的不是吃得好一些,而是能够有机会多睡一会儿。
夏天铲地,活不累,难在两点:一是要手把好,尤其是铲二遍地,开苗的时候铲不好,不是把苗铲掉了造成苗稀减产,就是草铲不干净,影响庄稼生长;二是要眼神好,区分草苗很费眼力,结果每天铲完地后,每个同学回到住处后都感觉到满炕都是车前菜,很长一段时间眼睛才能缓过来。
https://q4.itc.cn/q_70/images01/20240916/b92d37ee509e420a8cf2381f8842b27c.jpeg
第一年铲二遍地的时候,由于地荒得厉害,长起来的苗和草已经盖满了垄沟和垄台,对于初干农活的人来说,铲这样的地根本无从下手,当时同学们都很着急,因为干起活来两个同学也抵不上一个社员。生产队的领导考虑到集体户同学占劳动力的一多半,已成为干活的主体,需要调动和保护同学们的积极性,临时决定集体户同学两个人拿一条垄,前边的人用锄头铲垄台两边大草,后边的人用手拔苗间的草,工分同社员一样,这样活才干了下去。事实证明这也是一个正确决策,因为技术活都是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的。两天之后,同学们就基本都适应了,不用再两个人一条垄。到了第二年,不管地荒到什么程度,同学们都能自如地开苗了。
(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大荒知青往事(连载一百七十六)~青春无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