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shoplxy 发表于 2024-7-14 08:57:38

走在西双版纳大桥上

https://q0.itc.cn/q_70/images03/20240714/6898d5ca14774a429340ec650c07e099.png
甲辰年六月初八,夜,漫步在西双版纳大桥上,华灯初上,将这座城市点缀得如梦如幻。半月高悬于天空,洒下清冷的光辉,与桥下霓虹闪烁的灯光交相辉映。
脚下,便是奔腾不息的澜沧江。这条古老的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北麓,其源头有两个,主流北源是扎纳曲,南源是吉曲,二源向东流入西藏昌都地区汇合后始称澜沧江。自北向南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南腊河口流出中国国境后称湄公河,最终在越南胡志明市注入中国南海。她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记忆,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兴衰荣辱,也孕育了沿岸丰富多样的文化。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为澜沧江留下诗篇,又有多少传奇故事在江水的流淌中口口相传。清代牛焘的《澜沧江》有赞:“派落西荒外,洪涛卷地来。滩高飞怒雪,峡迫鼓潜雷。野渡绳争溜,岩梁栈欲摧。东南雄保障,声震渤溟隈。”
https://q3.itc.cn/q_70/images03/20240714/6e75d75392204d10a59466dc2673c92e.png
站在西双版纳大桥上,脚下的澜沧江没有牛焘诗中描绘的磅礴气势,但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重要地位愈发显现。江面上行人络绎不绝,他们中有傣族人,头戴鲜花,身着色彩艳丽的筒裙,举手投足间尽显独特的民族风情。傣族是水的民族,依水而居,对水有着深厚的情感与敬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是他们最盛大的节日,人们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寓意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
而在江边,芙蓉树叶微微合上,似是在夜幕下悄然休憩。远处的傣族村寨,在月色与灯光的交织下,宁静而祥和。那一座座竹楼,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仿佛在诉说着傣族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https://q4.itc.cn/q_70/images03/20240714/e36fef33a1a34ea59be58ac89921781c.png
西双版纳”系傣语,“西双”即十二,“版纳”意为一个提供封建赋税的行政单位,直译为“十二千块稻田”,实际上是指十二个行政区域。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宣慰使召应勐为了分配贡赋,把所管辖地区划分为12个“贺圈”,即“西双版纳”,12个版纳之意。
在西双版纳,生活着傣族等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傣族的传统节日中最著名的是泼水节,一般在傣历新年举行,人们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寓意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迎接新的开始。在泼水节期间,人们还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蹈、音乐、赛龙舟等。此外,傣族还有关门节和开门节等传统节日。关门节期间,人们会集中精力进行生产劳动;开门节则标志着关门节的结束,人们会走亲访友、娱乐庆祝。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毛主席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社会主义好,哎架起幸福桥,哎...道路越走越宽阔,越宽阔,哎,江三木罗……”停泊在江面上的游船上,传出《阿佤人民唱新歌》的美妙旋律。这旋律在江风中飘荡,与江水的奔腾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在奏响一曲关于这片土地的赞歌。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杨正仁是一名边防战士曾表示,这首热烈、真情的歌曲,是为感恩而作,为一个勤劳善良、朴实勇敢的民族而创作。它不仅展现了阿佤人民的生活变化和精神风貌,更是“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真实写照。歌声中,我仿佛看到了傣族人民在田间劳作,在寺庙祈福,在节日里欢歌笑语的场景。
走在这西双版纳大桥上,感受着江风的吹拂,我深深地陶醉在这片土地的魅力之中。这里的风土人情,这里的历史文化,都如同这澜沧江水一般,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走下西双版纳大桥,回望耸立的桥身,聆听着江水的诉说,情不自禁,写一首《满江红•澜沧江》以记:
半月凌空,华灯上、霓虹明灭。澜沧畔、傣家村落,俗情奇绝。泼水欢歌佳节庆,梵音缭绕香烟烈。舞霓裳、鼓乐韵悠扬,风情彻。
波涛涌,江声咽。千秋史,从头阅。忆南征烽火,壮怀雄烈。古渡桥横连沃野,游船笛弄翻新阕。寄愿景、盛世共清平,同心结。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在西双版纳大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