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对于保险为何如此抵触?
为啥啊很好的金融产品 杠杠保护
当年50万销售大军造成的影响这么大吗
非从业 不钓鱼 就想了解下大家想法
分格下
社保肯定是不计算在内
主要是商业保险
如 医疗 养老 储蓄 为啥对商业险这么抵触?
保险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金融产品,需要从业者有较高的素质,把产品责任吃透理清楚,还能用大白话给客户讲清楚。
看着一个特别简单的点,其实需要整个行业综合水平的提升。
保险人员素质提升,保险公司不以洗脑式销售话术培训为主,基本法等利益分配机制也别搞得那么急功近利,等等...
第一个层面:保险销售人员:
看看市面上大多数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是什么素质?虽然今年来出现了一些保险经纪公司的经纪人,整个从业者水平还是有很大提升,但这部分经纪人毕竟是少数。保险的销售误导在保险行业里大量存在。以某安的经典销售话术:这个保险除了指甲和头发盖不保,其他的都保。等到理赔的时候发现,压根不是这么回事啊。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保险的名声就是这样臭的。
还有健康告知,好多代理人健康告知的标准是,只要没住过院,其他的都没事。明明体检有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照样不告知,出现理赔的时候,纠纷扯皮就开始了。
另外一个问题,很多代理人没有保险全局规划的概念,以售卖产品为主。前段时间我一个亲戚,说自己买了保险,但是孩子两次住院做手术都没用到自己要买的保险,心里莫名对保险反感。还有一个客户,前期买了保险,但是孩子磕了头,缝针了,买的保险也没也没用上。我拿他们的保单一看,保险配置上就不全,亲戚的保单是一个寿险+重疾,没有配置医疗险,客户的保单条款写了只有意外住院才给赔。
第二个层面:保险公司及利益分配机制:
保险公司的培训:是以研究产品为主,是以客户需求为主,还是以销售话术为主,以逼业绩为主。主体保险公司每天的培训就是各种打鸡血练话术,销售导向,一个产品卖所有人,有多大的概率,客户能买到适合他们的产品呢?
第三个层面:客户层面有些人其实对保险本身不了解,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而一些对保险了解的人,恰恰把保险作为风险转移的有效工具加以利用。
保险经纪人,熟知市面上主流的保险产品,并能深入分析家人的身体情况、财务状况、对未来生活的预期,真正为家庭进行保障全面规划。这才是买保险的正确姿势。
越来越多的名校硕士、企业管理者进入到经纪人行业,他们代表着未来保险行业发展的趋势,这个行业正在进行着一次升级优化的变革,趋势越来越好。 刚在Twitter上看到微博女孩的父母在伊朗遭遇车祸,这是平安保险的处理方式。
女孩微博原址
昨天上午,爸妈在伊朗Ahvaz乘坐的大巴车遭遇重大车祸,母亲当场去世,父亲脊椎受伤紧急送医。出发前爸妈买了@中国平安 境外险,其中明确包含紧急救援和遗体运送。
昨天北京时间中午12点,接到消息后我立刻联系中国平安,希望他们能马上能联系到我的爸爸妈妈(那会儿以为只是轻伤),平安告知随后会短信我接下来的解决步骤,然而,至今到现在,都没收到平安所谓的短信指导。
接着下午3点,同事再次帮我联系了平安,建了个微信群,平安告知我们须自行与欧乐救援联系,那会儿已经心急火燎,得知了我妈妈已经当场去世(还没有医院证明,但已经走了)的消息。我只希望能帮忙确认医院的位置和名称。
我人在成都,打了国际电话后,终于联系上欧乐救援,结果对方要求我必须提供死亡证明、当地警方报告,他们才能处理我母亲的遗体。欧乐的客服理直气壮地说,不确认死亡证明,我们怎么能处理遗体运送呢。
我提到父亲脊椎受伤,现在正在当地一家设备落后的小型医院,急需转院,欧乐要求我提供父亲的病历,从昨天晚上到现在,欧乐救援没有提供任何服务,而是一直要求我提供转院说明和主治医生证明,才能帮助办理转院。
所有关于父母亲的信息,都来自热心的朋友互助,平安和欧乐救援在全程不过是让我提交资料。
事故发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8个小时,我无法接受妈妈突然离开的事实,也无法想象爸爸正在承担什么样的伤痛。在我发上一条微博被大量转发前,平安指定的欧乐救援,没有任何一个人主动与我接洽,在父亲最需要救治的黄金时间里,欧乐除了反复要求正在成都的我提供伊朗当地的各种文书,没有做出任何救援行动。
直到上一条微博发出,欧乐救援的人终于第一次跟我沟通了父亲在医院的医治情况,当地医院医疗条件不好,需要等待我们家属到场,签字确认手术。
我问:你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告诉我?欧乐客服说:我以为你都知道这些信息?我竟一时语塞,我从什么渠道能够了解到!!!!这是什么敷衍逻辑。
今晚,我将乘坐航班飞往德黑兰,去接我的爸爸妈妈。4月22出发前,我把三人的群聊改成「环球旅行王」,希望刚刚退休的爸妈能开始新的生活,没想到横遭这样的悲剧。本以为购买了中国平安境外险,我能在最手足无措时得到帮助,如今除了邮件里冷冰冰的客套话,没有任何人能救救我的爸爸妈妈。
@中国平安 要你们何用?要你们委托的欧乐救援有何用!
(ps 感谢朋友帮我整理的文字和信息,我情绪已经濒临崩溃了,请见谅。) 怕锤子,我是原泰康人寿员工
去年6月,有一位老奶奶来新生活广场办理退保,共缴纳保费10万元,投连,保意外,15年后才可以取。现在退保现金价值能退6万多。
老人不乐意了,她本来是在银行存钱的,一个银行的员工(其实是泰康的)告诉他存这个理财,还有利息,随时都可以取,就跟存钱一样。现在她要取来给老伴治病,银行的人让她来这里取。
这里也取不了。
老人说的话无法证实,银保销售已经离职,反正就是不给退已交的保费,我内心过意不去,就悄悄告诉她
这种情况怎么样才能退。
并且,2016年8月是泰康20周年,重要时间点公司是不能出问题的,维稳第一
保险公司就只会欺负老实人
然后我就被举报,损害公司利益,全系统通报,引咎辞职。经常关注oa公告的应该知道我吧
程主管,人血馒头吃得还舒心嘛?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答案点赞突然上来了。统一回复一下。
首先,本答案仅限于个人观点。其次,我所抵触的只是所谓的“理财型保险”。至于车险,交强险这种非返利分红,单纯规避风险的保险,我是支持的,自己也在买。
我在答案里也说了,你要是规避生活风险,扎扎实实的去买对应类型的消费险。比如买了车的大多数都上车险,几千块买了五十万保额的车险就算迎面硬杠宝马也不虚,车都舍得每年这么大笔花钱,到了自己和家人身上,偏偏跑去买什么遮遮掩掩的“理财型保险”、“投资型保险”、“分红险”。有的家庭坐个飞机都舍不得买几十块钱的航意险,却能拿年收入20%甚至更高比例的钱交给保险公司,去换什么“年化收益”,“X年后一次性返还”。
姑且不论这笔钱几十年内就基本相当于冻结了,一旦有个三灾六病,想提前赎回就需要承担相当大比例的损失,对应的赔付条件还往往相当苛刻……就问你们计算过通胀率和收益率的对比吗?……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你们在理财,还是保险公司拿着你们的钱在给自家理财。
最后,不要问我该买什么保险、基金、证券、国债、房产、贵金属、余额宝……本答案不对资产保值方式提供任何建议。
有人值乎问我,投资的时候怎么能不被“专业人士”忽悠。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思路放在值乎上回答,不如整理成文字更清晰,所以一并放在这里说一说。
只针对“投资”和“理财”的角度。如果你就是要消费,请忽略本段。
1.思考一下,你真金白银的投资,变成了什么?是否是“一般等价物”?
比如你拿一万块钱去买纸黄金,一年后不想炒了,转手或脱坑非常容易,直接卖掉就可以。因为纸黄金几乎就是“一般等价物”,贵金属永远都保值,永远能卖掉,国际金价变动也不会非常大。
但如果买成理财保险,那就非常困难了,除了你自己谁会要你的保险啊?除了那一个固定的保险公司谁会给你钱啊?何况根本无法变现,又不能指望你明天就出车祸,简直期望极低。
当你的投资属于“难以变现”的类型,就意味着风险相对高,投资品越小众,价值和价格的分离就越离谱,投资前需要慎重考虑。比如前几年普洱茶炒到天价,再往前几十年君子兰炒到天价,投资品的实际价值和市场价格几乎完全分离,最后坑死了不知多少高位接盘侠。还有几年前的各种“高价回收蝎子”,“种植美国竹柳”等骗局,投资者最后都是抱着一院子的蝎子或者一河滩的垃圾竹柳欲哭无泪——真金白银换了没人要的玩意。还有所谓的“朋友圈微商”,屯了一堆卖不掉的面膜,都是一个道理,你贪人家的返利,人家贪你的本金。
2.思考一下,你投资的主要风险是什么?
领域越熟悉,风险越可控,投资保值的可能性越大。
比如在一线城市买房,在楼市泡沫尚未崩裂之前,只要没投在烂尾楼上,楼盘价位通常是随着经济增速稳定增长的,也很容易找个接盘侠稳赚一笔。
但如果投资在比特币、莱特币什么的东西上,因为国家政策还不明确,虽然有可能一时获得特高收益,但是一旦被认定扰乱金融秩序,或者相关货币市场禁入,非常有可能血崩到底。或者投资在某一新兴产业,隔了几年产业黄了,也是非常常见的事情。还有更蠢的外行贸然携巨资跳进什么古董文玩、珠宝玉石的大坑,结果哈哈哈哈哈现在可能坟头草一丈多高了吧。
换句话,完全不懂的领域,不要冒昧进入,尤其不要听利益相关人员忽悠几句就进入。特别是某些新领域,除了产业本身前景外,务必要考虑到政策和法律的风险。前几年贪便宜买“小产权房”的那群人现在可能还在上访呢。
额外说一句,如果有人致力于给你宣传什么“新型资本运营”,“政府扶持的融资新模式”,给你讲了无数白手起家的神话,号称下线好几百个,结果自己就开一个破桑塔纳,这种人有一个算一个往死里削他,削死了全算我的。
3.思考一下,投资的回报要多久?
如果投资在股市,期货,基金,乃至于余额宝等,通常可以快速变现,虽然收益不一定高,甚至还有少量亏损的风险,但是钱毕竟是活的。
但如果投资开店,买房,办厂等长期经营,或者部分超长理财,就需要考虑资金流转的问题。压着一笔钱,迟迟见不到回报,是否能坚持(甚至是在长期亏损的情况下坚持),收益是否能达到预期,都是很重要的问题。比如某些理财项目,看似回报率超高,但收益在数十年后,考虑到通胀率及漫长时间内较多的不可控因素,那个时候的钱是否还这么值钱,那时的政策是否还是这个政策,你在这个周期里是否有可能突然需要调用大量现金流,就很值得商榷了。
在处理超长期(十年以上)的投资时,眼光务必要宏观一点。当今社会潮流发展之快,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已经足够一个行业兴起和衰亡。就不说楼市变动这样的重大政策,往前看三十年,谁会料到再也没有人用胶卷摄像了,连柯达这样的行业巨头都已经宣布破产?往前看二十年,谁会料到每个家庭都能用上个人电脑?往前看十年,谁会料到智能手机及其他智能设备的潮流席卷全世界?立足当下,你所要进入的这个行业前景如何?能不能再坚挺十年?如果盲目投资,不小心进入夕阳行业,分分钟跌落一个社会阶层你信不信。
理论上,回报周期越久,风险也越高,不排除政策突然被叫停,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多年来通胀率飞上天,钱不如纸的情况。
4.思考一下,如果真的遭遇最坏情景,血本无归,是否能够承受?
要有割肉的预想,虽然多数情况下不一定被逼到这种份上,但是毕竟股市六千多点的时候谁也没想到几个月跳水到一千八。
倾家荡产甚至负债借杠杆搞投资,一旦血崩,心理素质差的估计只有跳楼一条出路。还有部分智障人士去赌球我就不说了,希望他们跑路的时候没有被放高利贷的打断腿吧。
如果这些东西都认真考虑过了,做了相应的功课,也有相应的预案或止损红线,被忽悠的风险就小了很多。
其实根本就在于,不要被所谓的“高回报”冲昏了头脑。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一个项目,回报又高,风险又小,回本又快,门槛又低——请问这种好事为什么会落到你身上?反正如果我有这种好事,我就砸锅卖铁抵押了房子偷偷的自己干,怎么可能哭着喊着求陌生人进来做?
——原答案分割线——
恕我直言,再好的业务也架不住极低的业务素质。
何况理财型保险本质上就是个投资,非要有人把它当保险用。
我讲个实事。
我妈有个闺蜜圈子,2015年初,其中一个闺蜜认识了一个保险推销员,被忽悠着买了个理财型保险。那推销员借机打入这个闺蜜圈,大肆推销业务,我妈经不起忽悠,脑子一热也买了一份,大约是个每年交1W多,30年后一次性收回60多W的险种。
她买了以后就把这事忘得差不多了,直到第二年人家通知她该续费了,她才想起来把这事告诉我。
我个人极其反感把钱投入理财型保险,坚决反对她续费。我妈听我解释了一下理财型保险的路数和通胀率,才觉得被坑了,但是还挺自信地告诉我,业务员说这个保险不做了是随时可以退全款的,跟存银行一样。
我不太信,她就给业务员打了个电话。
然后业务员告诉她,阿姨你这个只能退3000元的呀,你要退的话我给你办手续。
我妈惊诧莫名,问,不是可以退全款的吗?
业务员说,阿姨你仔细看合同,那是犹豫期可以退全款,犹豫期早就结束啦,你现在退3000很不值,还不如继续保下去。
我妈耳根子软,又跑回来跟我说,既然退款这么坑,不如我们继续保。
我说别扯了,这种理财险我宁可拿不回钱都不要继续保。
我退保态度非常坚决,我妈没办法,就把保险合同找出来了,打算拿去退。
我看了下这合同,目瞪口呆。
这个合同的一方是保险公司,另一方居然不是我妈,是我。
这合同居然是我妈拿我的资料办的,证件号是我的,个人资料是我的,只有手机号码留了我妈自己的手机号。
而且保险合同上那段“本人了解此合同的风险与收益balabala”的那段话,是业务员代签的。
我难以置信的问我妈,你当时都履行什么手续了?
她说就是拿了我的身份证复印件,拿了钱,留了个人信息,就完事了,过了几天人家业务员把合同交给了她。
她居然连买保险有犹豫期都不知道!
而这居然还是一个在业内排名不错,媒体上经常看得到广告的保险公司。
我日了狗,我拿着合同就找保险公司去了,到了营业部我把合同扔桌上,把业务员叫出来,要求退款。
业务员还是说,按照合同只能退3000。
我说去你大爷的,我现在不是跟你按照合同算钱,我是来告诉你,你这狗屁合同根本不能成立。
业务员就开始强词夺理,说当时签合同的时候都同意了。
我就问他,你的合同到底是跟谁签订的?跟我妈?为啥合同另一方是我?跟我?老子认识你是谁?
业务员狡辩说,我跟你妈妈是朋友,是她为了你好,才以你的名义签的。
我说去你妈的,你保险的从业资格怎么考的?谁给你的勇气和一个不是本人的人签了个合同?我作为名义上的合同方居然是一年以后才知道的?朋友?是朋友你连买保险有犹豫期都不告诉她?
谈崩了,他坚决不退钱。
我尼玛,你还有理了,我回头就拿着合同去他们服务部了。
去了就扔合同在前台,以非本人签订,合同不成立的理由,要求退全款。不给退我就找总公司和保监会。
先后来了N个客服安抚我,一会请到这屋谈,一会请到那屋谈。我就一句话,是不是本人签订你们心里清楚,风险知情是你们业务员的笔迹,电话号码和回访录音均非我本人。
N个客服轮流劝我,这个保险真的好,你就买了吧,我们额外还可以给你优惠政策。
去他妈的优惠政策,就你们这尿性,我宁可把钱存在银行里贬值也不买这破理财险。
客服拿我没辙,过了几天给我打电话,说保险在系统内已经生效了,实在没法给你按没投保的方式撤销,折中一下,给我算主动退保,从正式渠道退3000,剩下的7000多,由业务员以现金形式当面退我。
我同意了,和业务员约了个时间。他先后多次企图放我鸽子,直到见面的前十五分钟还在给我打电话,说他不在本市。
我告诉他,我就在保险公司楼下,如果你今天还是不能退我钱,我现在上楼去举报你。
他沉默了一会,说让我等等,他马上到。
我等了二十分钟,他到了,当面把钱给了我。
我准备走的时候,他大概非常愤怒,冲我大喊:你可以说我违规,我也可以把钱退给你,但是我告诉你,别以为你拿到钱就很牛,整个保险行业都是这样的!没有人像你那样(非常正规地)签合同!
我钱已到手,懒得理他,扭头就走了。
但是他说的话,我相信是真的。
拖过犹豫期,隐瞒不利条款、乃至于代签合同,这些手法在保险行业里存在之普遍,以至于主管者、从业者、甚至被骗的人都习以为常。我不相信保监会不知道这些,我也不相信保险公司不知道这些。
但是一批又一批的保险业务员,卖起保险来仍然有着卖安利的激情,甚至不惜坑蒙拐骗,底线比底裤都容易丢掉。
我打死不买理财型保险,除了收益率跑不赢通胀率等经济原因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从业者素质之差,吃相之难看,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国内的房地产中介和保险销售都一个核心问题——不能解决用户的困扰。
用户需要什么?需要的是不必自己花时间精力去了解业务,能够借助专业人员的素质、渠道,获取自己需要的产品的信息,有哪些好,有哪些坏,有哪些漏洞,有哪些风险,这才是专业人士的专业技能价值所在。
而国内的房地产中介和保险销售,99%都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推销员,及时的信息和专业技能不是最主要的,所谓“口才”才是、敢于“放下面子”才是、高端一点的懂得制造“你没有保险意识是愚昧落后”的舆论才是。
滔滔不绝的鼓励用户去掏钱,却不能给予任何专业的建议。只提收益不谈风险,说得天花乱坠。当用户指着条款咨询的时候,往往一副“这不重要”的姿态搪塞。甚至连保险正本都不给看,以电话录音作为购买保险的法律文书。
就像一个医生,不去问病情、不去诊断,而是不断地吹嘘这个手术有多好,最近有多少优惠,机不可失bulabulabula……这样,能得到业绩么?能当上总经理赢去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吗?
能,最初,人们对着装整齐态度热情的业务员们是信赖的。然而,理赔时一个个合理合法白字黑字有理有据的条款一次次教会了人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你不懂合同,你轻信承诺,你法盲、你愚蠢、你贪利、你可耻。那么,我不专业、不睿智、没有远见、没有风险意识,我不是个合格的客户。所以,我不买,行吗?
===============补充线=============
一番吐槽引来百来个赞,不胜惶恐。题主提到“很好的金融产品”,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重要的症结。现在的舆论倾向于强调保险的投资性,个人觉得很多从业人员也被这个倾向带偏了。老百姓本来就对保险条文的复杂性敬而远之了,捆绑金融,让保险变得更“漂亮”,看上去一本万利,但也更让人畏惧了。相对而言,商业车险看上去就好得多——相对而言。
首先买车险的对法律条文的认知能力稍高于平均水平。其次,最重要的一点,几大保险公司的险种和条款趋同,比如盗抢险只管全车被盗,比如车损险不管玻璃单独破碎,这些都很容易了解到,这样反而更增强了人们的信任。最后,卖的比较好的车险大都不和理财产品捆绑,就那么几个险种,相对容易看懂,反而更容易让人接受一些。
所以,是保险行业的人都看不清这一点吗?我觉得不是。我一直相信,专业的不可能比业余的蠢。我斗胆猜测,保险业的大牛,其实是想做金融,做股票基金证券一样的金融,保险只是一个名头。金融产品好卖吗?不好卖,做的人太多了,虽然广大群众经过“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之类的口号洗脑,蛋糕分下来仍然没多少。赚钱吗?至少比经营保险赚钱。保险公司卖的是信用,几十年积累下来,让人们敢靠他保命的信用。这笔长期投资太大了,风险也太大了,保险公司这么有风险意识的企业,自然懂得这笔生意不划算。于是,保险成了一个“正确”的“羊头”。你有风险意识吗?你不是害怕危险所以遮上眼睛自欺欺人的笨蛋吧?那你还不来买我的理财产品?哎?好像好有道理又有哪里不对?
页:
[1]